收藏【零一小说wWw.db229.Com】,热门网络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事实证明,公孙续想多了!

    就是自己吓自己,皇宫内殿之阁雕龙画凤,琉璃瓦片的重檐屋顶,朱红色的漆门照耀着烛台。

    试问这块魔性地基捆绑住了多少位历代君王,引得各王朝颠覆再颠覆,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天下改为他姓先。

    金雕玉砌的阶台的十分空旷非常,四周压根就没有什么屏风之类障碍之物,可以埋伏士卒的地方也就是龙椅之下了。

    袁绍和袁术他们都在袁隗的身后寸步不离,这很是委婉的明示着众人,毕竟自家的子弟,没人会说什么闲话。

    可袁隗毕竟是三公,象征性的告诉众人就可以了,缓了一会后他还是去和王允互相微笑点头,便入座回顾大臣了。

    公孙续在走过来的时候,看殿下穿着朝服的文武百官全部都低头下视,没有一个敢抬头过眼眸水平线的。

    公孙续表示他们这一堆人自己就认识几个,这也是他最难受的事情,他知道人才的名字和哪些地方有人才。

    但特么他压根就不知道人才长什么样子,那些地名究竟在哪里!

    好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句话谁都知道,但没有前世的电子地图,又是在这二千年前地形差距极大的古战场,鬼知道这些小地方在哪啊!

    而去如今自己现在各别认识的人,基本上都是当初去颖川的时候,各世家聚集祭拜曾有过一面之缘。

    而王允是则是被刘协特殊优待,穿黑色蟒服坐在了太师椅上,此刻很是骄傲,和公孙续救援时哭急尿嚎的人简直判若两人。

    不过王允之下有三人鹤立鸡群,比其他文武百官都超前了好几步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简单的宠臣。

    公孙续抬头看了看,他认识其中的荀攸,看来这三人应该就是长史何颙、黄门侍郎荀攸和议郎郑泰了。

    他们这些人与王允密谋诛杀董卓,如今王允借诸侯之军躺赢,手下人自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其他路诸侯也都是先到的,有几个颤颤抖抖的身体晃荡着袖袍,公孙续都表示为他们丢脸,好歹都是青史留名的人,至于被吓成这样嘛?

    公孙续反正没有那种压迫感,可能对于后世来说把人逼急了,杀皇帝就像杀小鸡仔子一样简单,可在这个年代却是比地球大爆炸还要惊悚恐怖。

    所以这就是思想上的变化和优势,自己虽然是安逸世代之人,比什么排兵布阵固然比不上那些沙场厮杀多年的大佬,可自己绝对是得天独厚的存在。

    不过当然,公孙续还是发展一个隔路人。

    在最前面的那个人不卑不亢,一身竹冠服衣儒身儒气,真真的直面朝天子,桂圆天地方啊。

    走进了才看清楚原来是孔融啊,讨伐董卓的时候这家伙虽然军队被打散了,但是身体没收到一点伤害啊。

    没错,这个孔融就是人尽皆知让梨的那个,也就是儒家先驱的鼻祖被后世称为文圣孔子的二十世孙。

    这可是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啊,那可是建安七子之一啊,那可老厉害啦……

    公孙瓒以前和公孙续闲聊的时候还真提过这个孔融,那时候公孙瓒也是这个语气,好像很是看不好孔融。

    至于为什么公孙瓒没有去问,毕竟这对他来说这不重要。

    “陛下万康,国家永平!”

    “万岁。”

    “平身!”

    “谢陛下!”

    所有人都需要跪拜,所以人都得齐声的谢恩,不过这里面不包括年迈并且摄国的王允还有已经被封为大将军的皇甫嵩。

    没错,皇甫嵩竟然被封为大将军了,这是公孙续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大将军和其他将军可不一样,那可是武官的最高职位。

    这不仅仅是地位高而且它还有一个特权,那就是他不用皇帝调令,直接掌握运用天下各路兵马。

    好比公孙瓒和公孙续手下的士卒,除了亲卫外,都是人家一句话就可以收走的,这让公孙续心里不禁有些小九九。

    看来自己得和他打好交道啊!

    不过坐在左手边这么一对文武到还真是像那么一回事,不过隔路的是,汉代应该是以三公与大将军的地位为高,可如今王允却有些专权的样子。

    上任太尉邓盛死后,董卓便和联军打的不可开交,也就没有时间再立,王允现在竟然以这个为借口先不打算设太尉,这可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礼记》中规定左为尊,但秦朝不一样是以右为尊,西汉覆灭秦朝后继承了秦制,西汉的丞相都是尊在右边,不过到东汉又恢复了西周礼仪左为尊。

    王允现在简直就是双尊在身,刘协下召让他简单的辅助摄国而已,如今他大有后世架空皇帝摄政王的感觉,幸好有皇甫嵩这个大将军制衡着。

    大将军与三公都是万石,原本三公地位在大将军之上,但到汉和帝的大将军窦宪他家族权势非常大,导致朝廷的逐渐失去了平衡。

    从那以后大将军地位超过了三公,不过沉浮之间,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三公和大将军的地位也就平起平坐了。

    剩下的文武百官虽然公孙续不认识,不过也超不出三公九卿等位置,从前往后从左往右按官职大小在大殿的下方按部就班排列。

    基本上就是光禄勋,卫尉,廷尉,宗正,大鸿胪,少府,九卿以及包括太子少傅、将作大匠等等两千石以上高官。

    公孙续则是属于最靠右后方的那位,自己才六百石,哪怕就是公孙瓒也才一千五百石。

    不过也是从他出征边塞平定叛乱到这次救驾大功,二人的功绩都罗了一筐,可是董卓那是真不会做人啊。

    他要是用皇帝名义赏赐自己和父侯,那也不至于落到天下皆敌的局面,举荐了袁绍、袁术、曹操等诸侯,结果最后就是这些人反他最欢。

    气人不?

    公孙续想着想着,不经意间偷偷瞄了一眼上座之人,那金光闪闪的龙腾图案很是耀眼。

    汉献帝刘协也不是在雪堆里的那个得得瑟瑟的小孩纸,此刻他没有一点病容的坐在龙椅。

    一身鲜红色的龙袍霸气侧漏,不过公孙瓒看的出来他是硬撑着的,这倒也充分诠释了汉朝天子,只庸不昏的这句话。

    本来公孙续进来的时候就挺紧张的,所以就一直跟在公孙瓒的身后,自己的父侯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

    可当他看到刘协的服装后,红黄相应间的冲击感,那简直颠覆了公孙续对于皇帝服装的认知。

    红色的龙袍?

    当真是别致啊!

    其实在中国古代唐宋之前,君王对于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还没有明确规定,唐宋之后皇帝的衣服才被认定为黄色。

    据《礼记》记载,西周、东周时期“天子着青衣”,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争混战,袍服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皇帝所穿的“龙袍”也并非都是黄色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所穿的龙袍就是黑色袍服。

    因为秦始皇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深信不疑,认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商为火克金,而秦取代周王朝,理所当然是水克火了。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为木,色青;南方为火,色赤;西方为金,色白;北方为水,色黑;中央为土,色黄

    因此秦代的“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西汉时期的龙袍主要是沿袭秦朝龙袍的特点以水德居服黑色。

    一直到汉文帝刘恒时才开始弃用黑色,十五年服黄色,十六年服红色。

    据《史记·孝文帝本纪》记载,这是缘于刘恒认为大汉王朝应“协于火德”

    晋代时转而崇尚金德,以赤色为贵,所以晋代的皇袍采用的都是大红色。

    至于后世所认为的“黄袍”,其实始流行于隋唐时期,当时崇尚着“以黄为贵”,“黄袍”成为帝王的专用衣着。

    据《唐六典》记载隋文帝着柘黄袍,巾带听朝,柘黄是用柘木汁染成的赤黄色,也就是杏黄色,但在当时还未禁民间穿着黄色服饰。

    唐承隋制,《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此后的天子穿赤黄色袍衫,而臣民“仍许通着黄”。

    真正在民间禁用黄色是在唐高祖武德年间,皇帝不愿意和一般人同着黄袍,于是下诏“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

    据宋代王楙所撰的《野客丛书·禁用黄》记载:“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止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据《新唐书》卷二十四《车服志》记载:“至唐高祖,以赭黄袍、中带为常服……禁臣民服。”

    并以此规定了其他官员袍子的颜色:三品以上为紫,四品五品为朱,六品七品为绿,八品九品为青。

    唐高宗李治更于总章年间颁诏强调“一切不许着黄”。

    “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则始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行至陈桥驿赵匡胤手下众将便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跪拜在地山呼万岁拥立他为皇帝。

    到宋仁宗赵祯时,还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黄色也成为了皇帝专用。

    黄袍又因袍上绣有龙形图案,索性被叫成了“龙袍”。

    不过红色大龙袍视觉冲击上的确让人难受,公孙续没感觉哪里霸气了,就和所谓的超人,就是头上套了一个裤……而已。

    也不知道是王允定的,还是刘协这个小娃娃不懂,按照正规汉朝会礼仪,这种朝会模式应该是在洛阳南宫的崇德殿。

    文武百官依次跪拜,行大礼,赞礼官按照名册点人,而这次的朝会竟然开到了这里,这也难怪公孙续会紧张了。

    毕竟压根没有这种讲究啊。

    不过现在他是放心了,经过自己谨慎的查探一番后,看来这内宫之中除了台上左右两侧有少许面无表情的侍卫之外,就是连太监也没有半个。

    “难道何进将宦官杀绝了!”

章节目录

免费军事小说推荐: 重生之我是崇祯帝 续唐之路 大明:快!把朕绑了给皇太孙送去 我在甄嬛传里无限循环 清末之风云诡谲 抗战:一不小心发展30个美械师 朱元璋穿越崇祯 开发次元世界 少年战歌 逐鹿从战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