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零一小说wWw.db229.Com】,热门网络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6月13日清晨

    石定清率领警卫营的829个系统兵,加上石乐以及陈云飞的一旅和关元忠的二旅。

    还有杜少言四旅的一个团的87个后勤管理人员。

    用关元忠部队之前打造的10艘木筏,每艘木筏能装5个人,十个船夫都是关元忠旅的人,每次往返能运送4个人去河对岸。

    分了几十次,每次往返十分钟,用了三个多时辰,才把全部人都渡到了流沙河北岸。

    石定清此次,让187个拿腰刀的系统兵,每个人都带了50斤的干粮,让其他人,每人带了30斤干粮,系统兵只是做做样子。

    否则没法跟人解释,石定清的部队为什么可以不用吃饭,当然了,石定清本人是需要吃系统兵携带的干粮的。

    因为石定清的警卫营,向来都是自成一体,平时吃饭,也是和其他部队分开。

    并且严禁其他人,没有通报就进入石定清的本部,所以其他人也不知道,石定清的警卫营有没有吃饭,吃的是什么。

    所以一直没有人发现,石定清的警卫营,可以不用吃饭。

    而且每次守夜,石定清都只安排了一半的系统兵在外面守夜,也就没有人发现,石定清的部队,不用睡觉。

    石定清是从清晨集结完部队,到流沙河南岸准备渡河的,上午开始渡河,到了下午,才全部渡到流沙河北岸。

    石定清把他行军的轿子,也一起带到了北岸,是让船夫把十个木筏绑在一起,才运送过来的,船夫最后一次往返,10副木筏,主要就是运送轿子。

    渡河过程很顺利,北岸没有清军,水流也比较平缓,没有什么损失。

    轿子过河之后,石定清坐上了轿子,然后让八个系统兵抬着轿子,下令开始按照选择的路线行军。

    不到半个时辰,河南岸的杜少言,就再也看不到石定清和他的部队了。

    石定清在临走之前,给杜少言下了最后一道命令:

    如果石达开的部队到达汉源县,不要与石达开发生冲突。

    直接把汉源县城移交给石达开,然后带领所有定清军,到荣经县城与石定清汇合。

    这是石定清目前能想到的,与石达开避免摩擦最好的办法了。

    毕竟石定清与石达开的进军路线是相同的,移交县城就是必然的了。

    如今的主要矛盾是满清朝廷,次要矛盾是太平天国,当然是以主要矛盾为主,暂时搁置次要矛盾。

    况且石定清也不认为,杜少言作为石达开曾经的部下,会有胆子带领后勤管理人员与石达开的精锐主力开战。

    与其让杜少言左右为难,不如石定清给杜少言下达一份军令。

    话说行军速度,石定清要求,他的系统兵以每个时辰,20里的速度,向着雅州跑步前进。

    按照这个速度,只需要15个时辰,也就是30个小时,就能跑到雅州。

    对于陈云飞的一旅,关元忠的二旅,还有石乐和87个后勤管理人员,石定清就没这个要求了。

    毕竟真人不可能跟系统兵比,真人哪能不休息,不吃不喝不睡觉,一直跑啊。

    所以石定清要求陈云飞等人,尽量跟上。

    跟不上也没事,聚在一起休息一会,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

    休息好了,再继续跟进,到荣经汇合。

    一开始,陈云飞等人还能跟上系统兵,可是跑着跑着,速度就慢下来了,人的体力是有限的。

    而且陈云飞等人,每个人负重都在30斤以上,跑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有人开始掉队了。

    陈云飞发现情况后,不得不停下来休整队伍。

    然后眼睁睁的看着前面的石定清和警卫营,越跑越远,直到消失在视线之中。

    陈云飞心中对石定清越发佩服了,石定清的警卫营。

    令行禁止,从不与陌生人说话,也不交头接耳,体力好,而且个个身形高大。

    长得又壮,两个人才能操作的抬枪。

    石定清的部队,居然一个人就可以使用。

    能承受住抬枪的后坐力,能一人举得起抬枪,真是一支精锐啊,简直不像人。

    乐山方向,嘉定府(今乐山市)

    骆秉章经过几天的赶路,终于跑到了嘉定府。

    到了嘉定府,骆秉章顾不上休息,径直走向书桌,提笔便给朝廷写了一封奏折。

    奏折中,骆秉章请求慈禧,把湘军里面最能打的悍将,鲍超,调到四川来平叛。

    他知道,这封信将决定他能否成功把悍将鲍超调至四川,以平息叛乱。

    奏折的每一字每一句,骆秉章都斟酌得极其仔细。

    他描绘了四川的局势,讲述了鲍超在湘军中的威名和战功,更强调了鲍超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实力。

    他写道:“鲍超勇猛无比,战无不胜,是湘军之瑰宝。若得此人入川,叛乱必得平定。”

    奏折写好后,骆秉章派人八百里加急,将奏折送往北京,直呈慈禧。

    他的心情紧张又期待,慈禧会看到他的请求吗?她会同意调鲍超入川吗?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骆秉章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鲍超的事。

    骆秉章现在也急了,如果再输下去,石达开进入了四川平原,那问题可就大了。

    他骆秉章,就要被问罪了,而且没人能救得了他。

    鲍超,如今麾下有一万三千多人,今年并未参与对太平天国的作战,他的那支部队,是湘军里面最能打的。

    鲍超的部队,号称霆军,1863年的编制为步队十二营,马队六营, 加上鲍超亲自统领的四个亲兵营,共有二十二个营,每个营六百人,共有一万三千多人。

    霆军一大半的士兵都配有火器,在火器装备率和质量方面高于其他清军。

    历史上的鲍超,一生经历大小战役500余次,身负轻重伤108处,几乎逢战必胜。

    陈玉成曾评价清军:官军名将堪为敌者,一鲍二李而已。

    其中一鲍,就是鲍超,二李,是指李续宾和李孟群,陈玉成在多年的征战之中,大杀四方,击毙清军数十万。

    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打得清军闻风丧胆,其中湘军王牌悍将李续宾和李孟群,都死于陈玉成之手。

    1858年三河镇之战后,陈玉成的声望,可谓是如日中天。

    那时陈玉成准备一鼓作气,彻底剿灭湘军,湘军几乎所有将领,都不敢与陈玉成交战,唯有鲍超主动请战。

    于是陈玉成在二郎河,遇到了同样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多隆阿和鲍超。

    这时多隆阿手下有四千黑龙江骑兵(是满人仅存的最后精锐,与八旗军刚刚入关时的战斗力相比,丝毫不差),鲍超有霆军三千人,陈玉成有兵五万。

    陈玉成先是派孙魁新部迎战鲍超,双方对攻一个时辰,孙魁新被击退。

    陈玉成再令张宗禹率捻军对攻鲍超,张宗禹也只坚持了一个时辰,再败。

    陈玉成怒发冲冠,亲自带领嫡系部队出战,与鲍超军对攻三个时辰,不分胜负。

    多隆阿一看,鲍超居然能和陈玉成的嫡系部队,打成平手,顿时士气大振。

    多隆阿亲领骑兵,趁鲍超与陈玉成鏖战之时,悄悄迂回到陈玉成后方,然后对陈玉成发动偷袭。

    陈玉成腹背受敌,而且还是被清军最能打的两大王牌精锐前后夹击,顿时支撑不住,只能组织全军后撤。

    鲍超与多隆阿趁势率军追击,陈玉成见状,心下一横,也不顾保存实力了,派出麾下最精锐的王牌部队,小左队与小右队,发动反击。

    双方立刻战在一起,皆悍不畏死,英勇奋战,前赴后继的进行白刃战。

    双方士兵满地扭抱翻滚,彼此像野兽一样撕咬,反复拉锯。

    双方战死数千人,这场残酷的肉搏战,一直打到了天黑,双方才各自罢兵。

    之后陈玉成忌惮多隆阿与鲍超,于是撤军,多隆阿和鲍超也忌惮陈玉成,没有追击。

    事后鲍超对陈玉成评价道“剿匪多年,历经大小战役数百场,从未见过如此凶悍之贼。”

    二郎河之战,鲍超与多隆阿挡住了陈玉成,西进的势头,成功的把湘军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从此二人名声大震,合称多龙鲍虎。

    对于湘军来说,鲍超是最能打的。

    对于八旗军来说,多隆阿是满清最后仅存的精锐。

    这两个人,是清军当下,最能打的悍将,也是目前清军战斗力的扛把子。

    骆秉章本来想把多隆阿也调过来,可是多隆阿如今在西北,镇压回族叛乱,暂时脱不开身。

    骆秉章写完给慈禧的奏折之后,开始给曾国藩写信。

    毕竟是从湘军中调人,还是调湘军最精锐的部队,不给湘军大佬打个招呼,这事是办不成的。

    他坐在书桌前,笔下如飞,一封谦恭而诚恳的信件很快就写好了。

    他在信中向曾国藩详细解释了四川的局势,以及他需要调鲍超和他的部队入川的原因。

    他强调了鲍超的勇猛和领导能力,同时也表达了对曾国藩的理解和支持。

    骆秉章和曾国藩可以算是老相识了。

    自从曾国藩刚刚组建湘军开始,骆秉章就和曾国藩一起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两人之间不仅有着深厚的友谊,更有着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工作关系。

    这些年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共同面对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正是因为这种共同的经历和相互的支持,使得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尽管在工作中,他们有时会因为意见不同而产生分歧,但这些分歧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友谊。

    相反,他们更加珍惜彼此的看法和意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骆秉章的信写得很恳切,他向曾国藩详细描述了四川的局势,以及他需要调鲍超和他的部队入川的原因。

    他强调了石逆所部的强大和威胁,同时也表达了对曾国藩的信任和支持。

章节目录

免费军事小说推荐: 大秦:魂穿胡亥,被始皇偷听心声 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 我在大唐位极人臣 诸位艰难求生我躺着狂暴刷 三国:我,神谋鬼算李伯川 千羽谱:夜医 穿越古代:我的空间有军火 家父汉武帝! 四合院:60年代一厨子 大唐:开局发老婆,我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