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零一小说wWw.db229.Com】,热门网络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宫内的采购价格相比于宫外,要贵上不少。
    徐妙云给的采购钱,也都是用宫内的价格来算的。
    这一趟代购,杨轩可是赚不少钱。
    为此,他还特意买了不少好东西,送给了徐妙云。
    当然,东西都是安庆送去的。
    这段日子杨轩都没有再入宫。
    为的就是躲着朱棣。
    毕竟刚刚坑了他一次。
    而且他还听说朱棣这几天大发雷霆。
    究其原因是朱棣命解缙修书,后者拿出的成果并没有达到朱棣的预期。
    只是为了完任务而完任务。
    如此,朱棣岂能不生气。
    于是这一次为了表明自己的重视,他一口气派了五个翰林学士担任总裁,另外还派了二十名翰林院官员为副总裁。
    所选之人,皆是饱学之士。
    除此之外,朱棣还下了全国动员令,不论身份,不论老少,只要是学识渊博之人,皆可为编撰。
    以为这就够了?
    呵,想多了。
    为了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还有一种人是朱棣最需要的。
    这种人不需要有多好的学识,但,字要写的漂亮。
    要知道,朱棣对于这部书的要求可是集合古今所有知识于一体的。
    需要采集大量资料,这些资料都需要有人抄写。
    而这修书,换言之,是一项国家任务。
    字迹必须清晰漂亮。
    这代表着国家的脸面。
    最后,朱棣任命老和尚姚广孝担任二把手。
    如此大手笔,大动作,解缙就算再迟钝,也明白了朱棣对这部书的重视。
    他收敛了其他小心思,全心全意主持修书工作。
    ……
    杨轩最近的小日子过的很不错,偶尔和朱高煦、朱高燧相约去城外打猎。
    或与安庆去城外的红枫林转悠。
    朝堂上,朱棣下令在江浙等地建造织造局。
    此次郑和下西洋所携带的丝绸大多都是从民间采购的。
    经杨轩提醒,朱棣觉得朝廷要有自己稳定的供货渠道。
    此外,在景德镇,朱棣也扩大了瓷器的烧制规模。
    这些都是为下西洋所服务的。
    除了这些,这几年,朱棣还往北方迁了不少人。
    这其中,多数都是流民,还有就是犯了法,被流放到北方的。
    文化上,老朱生前最后定下的政策,朱棣已经基本落实。
    兴建学堂,统一教材,统一注释,还往北方输送了不少读书人,在各学堂担任教书先生。
    千百年下来,圣人经典衍生出了无数版本。
    传承悠久的大家族拥有的教育资源是平民百姓无法相比的,所以,普通百姓想要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实在是太难了。
    老朱开国之后,搞出了八股,又规定了科举命题范围。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普通百姓更多的公平,也减轻了他们的学习压力,毕竟,科举现在只考四书五经。
    但,四书五经流传至今,各个版本的注释都有。
    一句圣人之言,竟然能有好几种意思。
    大家族子弟接触的多,所以知识面丰富,在科举上有更多的优势。
    普通百姓出身的学子,拿的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注释。
    他们想要通过科举,难如登天。
    所以,统一注释是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是,统一注释,就能统一读书人的思想。
    这才是老朱最看重的,也是朱棣上位之后不遗余力推行此项教育政策的重要原因。
    从这几年各地县试、府试、乡试普通百姓学子的上榜率就能看出此项政策的效果。
    读书人越多,朱棣砍起人来就越加麻利。
    不用担心像洪武朝一样,动不动朝堂上的官员就少一半。
    而朱棣这与老朱相似的性格,也注定了他跟文官处不到一块去。
    若不是二者之间有朱高炽这个太子从中斡旋,现在朝廷的施政效率怕是要打好几个折扣。
    这一切,朱棣都看在眼里。
    虽然嘴上什么都没说,但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总之,朱高炽的太子之位是不可能有什么变化的。
    ……
    大明就在这样稳步发展中前进。
    冬去春来,时间也来到了永乐五年。
    交趾发生叛乱,朱棣任张辅为总兵官,率军前去平乱。
    永乐五年末,叛乱平息,张辅奉命留守,震慑别有心思之人。
    永乐六年,六十五岁的张玉因早年间在战场上留下的旧伤复发,生命垂危。
    朱棣召张辅回京。
    在见到儿子之后,张玉交代完身后事,便闭上了眼睛。
    一代名将,溘然长逝。
    朱棣下诏辍朝三日,以示哀悼。
    并追封张玉为河间王,配享太庙。
    张辅袭爵英国公,岁禄加至三千五百石,加封右柱国,特进荣禄大夫,另赐冠服,白金等物。
    张玉的丧事结束,京城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大明依旧在稳步发展,朝堂上太子党和汉王党不时就争一下。
    但,杨轩却发现,朱棣的白头发又多了。
    “河间王张玉走了之后,你的状态变差了许多。”杨轩找到朱棣,道。
    “是吗?”朱棣道。
    “嗯。”杨轩点点头。
    “我在为未来担忧。”朱棣道。
    “如今的大明可做一军之统帅之人不多,张玉的离开相当于断了吾之一臂啊!”
    “丘福的年龄也大了,也不知道还能撑几年。”
    “而且丘福的性格并不如张玉稳重。”
    “张辅有其父之风,但接下来的三年需要守孝。”
    “若再起战事,朝中怕是无将可用。”
    朱棣说着自己的担忧。
    其实统军之人并不是没有,宁王朱权就是一个相当好的人选。
    但朱棣的内心之中对其还是不放心的。
    徐辉祖也不错,镇守北平尽心尽力。
    可朱棣最信任的还是跟着自己经历靖难之役的将领们。
    但,可做一军之统帅的大将基本上已经凋零,剩下的,可为将,而不可为帅。
    “那就开武举吧!”
    “不然等这一代将领凋零之后,大明的武将将会陷入青黄不接的情况。”
    “等到以后太子和皇长孙手中的时候,可能会真的无将可用。”
    杨轩想了想,道。
    “我也在思考这事儿。”朱棣道。
    “此时宜早不宜迟,就算通过武举的选拔,也要进入军中历练才行。”
    “像韩信,霍去病这种天生统帅之人,太少太少。”
    “更多的,还是通过一场场战争,积累经验。”
    ……

章节目录

免费军事小说推荐: 这个忍界,现在我旋涡奈落说了算 骨王:氪金玩家的王者人生 穿越古代当将军 我刷短视频通古代,老祖宗全麻了 浮金山伪器师 穿越为废王,这个皇位我要定了 以三国为基,铸至高圣朝 舰娘:异界来者 小农不好惹 原神:统御诸海之神